——记农业科学家韦本辉及其粉垄耕作技术发明成果
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之际,我们振奋地看到了获得国家勋章、国家荣誉称号者的贡献事迹和精神境界。这里有一个细节很是打动人心,“共和国勋章”获得者袁隆平院士在来北京前,还去田地里观看了稻田长势,而在参加完国家勋章颁授仪式,当天就返回湖南,他说:“明天还要到田里去。”这就是袁隆平。
像袁隆平这样怀有“忠诚、执着、朴实”精神的科学家,还有很多,他们撑起了共和国的脊梁和历史向前的车轮。广西农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、粉垄耕作技术发明人韦本辉教授,就是其中一位“不是在实验室,就是在田地里”的农业科学家。
韦本辉研究团队自主研发的农耕新方法“粉垄耕作技术”,颠覆耕作传统模式,基于“超深耕深松不乱土层”的“全层耕”或“底层耕”(遁耕),构建起新的“超级耕作层”和“超级土壤水库”,填补了世界农耕史空白。该技术不但让现有耕地倍增利用土气水光等“天地资源”,具备“增产、提质、保水、生态、淡盐”定力,而且能改造各种类型盐碱地、退化草原、果园、荒漠化土地生态重建及土地整理等,可战略培育成“大格局农业”,走粮优、肉好、鱼多等绿色发展之路,助力我国高质量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。
韦本辉研究稻田底层耕(遁耕)种植的水稻长势喜人
事实上,早在2011年,袁隆平得知广西粉垄水稻试验增产效果明显时,就派他的骨干助手邓启云、白德朗专程到现场考察,并从他的研究经费中批列粉垄超级稻专项,于2013年在三亚及湖南隆回等地进行了杂交水稻超高产粉垄栽培试验。袁隆平认为粉垄技术是“革命性的绿色耕作技术”,建议媒体、政府部门和农业科研单位、企业联动,让更多的人了解粉垄技术,加快粉垄技术的试验、推广和应用。2019年9月11日,袁隆平还对“粉垄农耕”作了题词。
多年来,粉垄引发的“新闻事件”反响广泛。今年6月24日,《人民日报》在要闻版头条刊登新闻报道《从事农业科研40多年的韦本辉——这个教授像农民》;8月13日,《光明日报》在头版头条刊登《一位农业科学家的泥土情怀》长篇通讯,把粉垄技术和科学家精神推向一个新高度。这两篇报道,还很快入编中共中央宣传部的《学习强国》学习平台,足见对“农业英雄”的重视。
36种作物见证粉垄“自然力”神奇
是应该相信“看天吃饭”“听天由命”,还是应该相信“人定胜天”“改天换地”?显然是后者。
10年来,粉垄技术已有36种作物在全国26个省(自治区)进行实践,不断演绎一个个鲜活的“改天换地”事例。其中,在宁夏、陕西、甘肃、河北、河南、新疆、吉林、黑龙江、内蒙古、山东等10省(区)低度、中度、重度三种类型盐碱地试验,实现了“淡盐”20%~40%、增产20%~40%。新疆尉犁县2016年粉垄当年棉花增产48.8%,2019年9月的第四年棉花亩产达412公斤,增产81.7%,创新疆重度盐碱地改造棉花高产和增幅纪录。山东东营含盐9.2‰的重度盐碱地,经粉垄三次处理,0厘米~20厘米耕作层土壤盐分已下移,2018年9月经专家验收,第一茬玉米鲜重亩产810公斤、增产73.0%;高粱生物总量平均每亩8220公斤、增产287.9%;2019年6月专家验收,第二茬小麦增产154.2%。2019年河北盐山县粉垄春小麦,零灌溉比常规灌溉每亩节水370.9立方米,增产20%以上,这也意味着华北平原农业走节水发展之路的可行性。
2019年1月,在广西隆安县那桐镇实施的1850亩中的旱地粉垄雨养甘蔗超高产示范现场,广西科技厅组织的专家团队检验结果是:“粉垄雨养甘蔗平均每亩原料蔗达10.6吨,比对照7.5吨增产40%以上!”这意味着粉垄雨养甘蔗栽培破解了我国南方地区甘蔗等作物“三旱一低”(春、秋、冬旱和冬春低温)制约单产提高的“瓶颈”问题。
2019年9月,焦裕禄曾工作过的地方——河南兰考县,固阳镇范寨村范彦堂粉垄后第4年玉米持续稳定增产。经专家验收,耕地深翻后粉垄一次第4年种植玉米亩产693.1公斤,粉垄比对照增加128.5公斤/亩,增幅达18.3%。实验证明,耕地土壤经粉垄一次,目前已达到9年持续增产!
捷报频传。今年粉垄首次用在“世界屋脊”西藏地区,科学检验表明粉垄青稞折干亩增幅达20.03%,粉垄栽培青稞秸秆生物量亩产达1408公斤,比常规栽培增幅高达41.38%,这对西藏支柱产业振兴、造福广大藏族同胞意义重大。
托起“健康饭碗”和生态文明
看前景可用“望远镜”,看问题就得用“显微镜”。由于中国人口多,人均耕地资源、可利用水资源少等因素,近几十年为保障粮食和肉类等农产品的增产潜力,农业上不得不大量投用化肥农药农膜,在养殖业的饲料上使用大量添加剂,造成这几十年来国民食用的食品及饮用水或多或少含有“化学品”,身体健康受到影响,导致各种疾病病人增多、生育能力下降等。
科学应对上述问题,粉垄科学体系创造了“发力点”和“突破口”。据了解,粉垄在零增加或适量减用化肥农药的条件下可增产10%~50%以上,作物品质提高5%,贮水量增加1倍,实现了粮食增产提质及安全性。而其奥秘,是对自然资源的高效活化利用:地球表层宜耕土地松土量增加1倍~2倍;土壤保水增加1倍;土壤氧气增加1倍;土壤速效养分增加10%~30%;土壤降盐20%~40%(土壤中有害物质净化作用有待观察);作物强根壮体生物量增加20%~30%;作物净光合效率提高5%~30%;土壤甲烷等气体减排10%左右;地面空气湿度提升10%以上。
有专家用数字作了精确阐述,中国近14亿人口的主要粮食来源,说到底是靠18亿亩耕地的平均16.5厘米耕作层的1981亿立方土壤。如果将耕地10亿亩粉垄平均加深到36.5厘米、盐碱地2亿亩粉垄深40厘米、草原10亿亩粉垄深35厘米,可粉垄活化土壤总共达6482亿立方,比现行农耕方式增加4502亿立方增幅达1.27倍。激活增加这些土壤,不仅为增加食物来源提供土地产出基础,同时向地下拓宽增容了国土立体空间6482亿立方。
耕地粉垄后,仅仅在地面上种植现有的良种,平均每亩每年就可增产粮食(农产品)100亿公斤~150公斤,照此计算,10亿亩耕地粉垄每年可增产粮食1000亿公斤~1500亿公斤;3亿亩盐碱地粉垄,按照平均每亩每年增产粮食(农产品)300公斤,每年可增产粮食900亿公斤;10亿亩草原粉垄,按照平均每亩每年草产量增产1.5倍,每年可增产大量的优质肉、奶产品。新增粮食和其它农产品,至少可增加养活4亿人口以上,这对守好“健康饭碗”和国家长治久安是功勋性贡献。
2017年5月,“粉垄绿色生态农业技术”被农业部列入全国100项主推技术之一。
科研报国的“韦本辉现象”
韦本辉几乎没有什么业余爱好,工作就是他的全部。在40多年的农业科研生涯中,他极少过节假日,“奔波”是不变的常态。他因此也被人戏称“工作狂”“拼命三郎”。
韦本辉是“科研高产户”,他在大豆、甘蔗、马铃薯、淮山药、木薯、红薯、粉垄等方面的软科学研究,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项达13项之多。鲜为人知的是,他1998年负责从台湾规模引进的甘蔗新品种“新台糖22号”,曾占广西甘蔗面积70%以上,最多年份的2011年达1065.55万亩,至今已累计推广超过1亿亩,而全国人民吃到的糖制品至少有50%来自于这一品种的贡献。
1954年出生的韦本辉尽管已年至花甲,但仍像年轻人一样精神勃发地工作着。有时候不到一个月时间里,他的行程就达数万里。他先后赴西藏参加“山南市粉垄青稞示范”验收项目,应邀到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作“粉垄全层耕、底层耕培育农业与生态增长新一极”的报告,冒着高温到新疆尉犁县考察指导粉垄改造重度盐碱地种植棉花……不论是卷起裤腿下地,和农民促膝交流,还是在实验室挑灯夜战,他分秒必争的忘我工作精神令人感动。他的这种行为方式被称为“韦本辉现象”。
韦本辉具有战略科学家的素质与胸怀,正在构筑“粉垄”促进人类“依自然生”的发展梦想。据悉,今年国庆假期7天,韦本辉除了3天回北流老家陪年迈老母亲外,1天到隆安看他的粉垄水稻、甘蔗研究与示范基地外,其余时间都在思考和写作粉垄的重大理论文稿——探讨阐释“粉垄现象”,他想将粉垄在一定的合理区间内耕作松土越深利用土壤养分、空气氧气、空气水分、空气温度和天然降水、空间沉降物、太阳光能等数量越大、通过作(植)物体内转化变成人类所需的粮食及其它农产品的产出量越大等现象,上升到“粉垄定律”的层面上,让更多人参与其中,最终希望“粉垄”能够促进人类进一步认识自然、敬畏自然、利用自然,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。(徐国信 文/图)